翁占秋
电子邮箱: ongschantchow@yahoo.com
艺术界再度燃起找寻已故翁占秋(翁联桂)先生遗作的热潮,加上对于中国艺术的重新追求,带来了这项工程的甜美成果。
在超过半个世纪的六十五多年来,关于翁先生的艺术造诣和生平事迹,都未曾碰上向世人展示、阐述和流传的时机。
本网站是自1940年后,第一个正式被授权的翁占秋官方网站,内容涵盖翁先生的绝世佳作,以及他在中日抗战时代为千千万万中国人奉献的爱国举动。翁先生的许多作品已经被当时入侵的日本皇军摧毁。
侥幸得以保留的珍贵艺术杰作,目前则由委托机构代替翁先生的家人及收益人保管。

翁占秋 别名 翁联桂
生平
翁占秋 别名 翁联桂先生(西方文献曾经以Ong Schan Tchow及Ang Chan Chiew等音译翁占秋先生的姓名,起因请参阅以下说明)于公元1900年出生在中国福建省的龙岩市(参考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E%99%E5%B2%A9%E5%B8%82).
先祖曾是宋朝高官的翁先生,可谓系出名门;十九岁时,就已经考取政府奖学金远赴法国巴黎深造。在巴黎公证大学 (Ecole de Notariat de
中国福建省龙岩市方最新发布的纪事,翁占秋先生已被列为龙岩市成就卓越、光宗耀祖的名人之一。
透彻融汇东西方作画技巧于一身的翁占秋,在法国留学时就已经绽露画家的光芒;他在1927年回到中国时,更以中国历史上极少数出身于法国美术专科学院之科班高材生的名气和实力备受敬重。
回国后的翁占秋投身服务南京政府,肩负多项重要职责;他也曾经出任当时的行政院秘书长多年。在南京大学前身-国立中央大学(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授法文和法律学的他,亦是《南京早报》(Nanking Morning Press)的编辑。
尽管职务繁多,翁占秋先生依然醉心于绘制和展览艺术画作;他的作品也以人物、风景、大自然和静物四大类别闻名于美术界。
在南京的任期间,翁占秋先生开始了其著名画册”百菊图” 的创作,透过色彩和中西合璧的绘画造诣,逼真体现了『中山陵』(现代中国之父孙中山先生之陵墓) 满目琳琅的菊花生态。”百菊图” 汇聚的每一幅菊花谱,都有翁先生身边闻人好友的题词或诗作。这些人包括:
林森, 國民政府主席中華民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E%97%E6%A3%AE)
蔡元培, 中央研究院院長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4%A1%E5%85%83%E5%9F%B9)
叶恭绰, 交通部长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6%E6%81%AD%E7%BB%B0)
居正, 司法院院長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1%85%E6%AD%A3)
徐悲鸿, 画家, 艺术系教授, 国立中央大学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E%90%E6%82%B2%E9%B8%BF)
高剑父, 画家, 岭南画派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5%89%91%E7%88%B6)
陈树人, 画家, 岭南画派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88%E6%A0%91%E4%BA%BA)
于右任, 監察院院長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8E%E5%8F%B3%E4%BB%BB)
郁达夫, 中國近代小說家, 詩人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3%81%E8%BE%BE%E5%A4%AB)
王雲五, 总编辑, 商務印書館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9%9B%B2%E4%BA%94)
刘海粟, 画家, 书法家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8%98%E6%B5%B7%E7%B2%9F)
中日抗战爆发后,翁占秋奉命出任广东第二兵工厂的上校主任秘书;日军强侵的势力逐渐扩大,在日军的某次突击行动中,他却成功保全了兵工厂的部份建设和弹药军火。
身为爱国志士,翁先生举办画展的唯一目的,就是支援祖国抗御外敌的入侵,并且协助数千万逃离国家的中国难民。他高亢的爱国志和慷慨的慈悲心,深受众人认同和赏识。
翁占秋先生后来基于健康欠佳的理由,辞掉了官方的职务,全心全意把时间和精神投注在作画和展览。
然而,在中国被日军鲸吞蚕食、攻城掠地的那段岁月,翁先生携带大部份的作品,尽量在其它日军魔爪未侵略的国土筹办画展,以募集义款赈济抗日时代无数受害的百姓。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二次世界大战轰然于中国的抗日烽火岁月中爆发;在日本皇军趁势逐步占领东南亚多个地区的当儿,更多的中国民众也被逼逃离水深火热战区求生。
在祖国的土地以外,翁占秋先生曾经于香港, 新加坡 (Singapore) 和 马来西亚 (Malaysia) 行画展,
以筹募经费救济全球饱受祖国内战迫害的中国同胞。
除了报导那些爱国慈善画展的大量剪报之外,身为爱国志士、理想主义家兼画家的翁占秋,从来不曾在募集的义款中获得任何的报酬或利益。
所有的义款不是用来赈济内战的难民,就是捐献给中国政府作为抗日战争的经费。
日军穷凶极虐、专横跋扈的魔爪,随后也间接摧毁了翁占秋的许多精心杰作。
继续在海外筹募抗战经费的翁占秋先生,不幸于 1945年12月20日在马来西亚的怡保市(Ipoh)辞世。